(第一階)
幼童發展的第一個階段, 是穩定自己, 及分享注意力.
一開始, 我們必須要非常仔細的觀察小孩, 他的觸覺敏感度, 他的視覺, 聽覺, 他是一個過度敏感的孩子, 還是需要很多刺激的孩子, 他靠什麼來穩定自己, 什麼會讓他脫序.
如果把小孩看成兩面, 一面是能夠分享專注, 一面是自我專注, 我們要的, 是孩子的分享專注贏過他的自我專注, 在他無礙於分享注意力之前, 我們必須避免孩子花太多時間在自我專注上.
(第二階)
第二階, 是建立互屬關係.
互屬關係, 可以從小孩的行為看出來, 他跟我們的眼神接觸, 笑容, 他的溫暖, 還有小孩跟我們互動時, 眼睛裡閃過的, 如星燦空般的光芒.
這種時候, 是孩子跟我們彼此馴養, 歡迎我們進入他世界的時候, 關鍵是我們必須保持住這魔幻般的時刻, 而保持的方法, 是回應跟交流, 並且回饋給孩子等量的溫暖, 如果我們太過壓迫太過堅決, 小孩會更容易失序及發怒.
(第三階)
幼兒發展的第三階, 是自發性, 簡單的雙向溝通.
一開始小孩會使用姿勢及肢體動作溝通, 然後, 才會進展到語言, 這裡的例子是, 孩子會拉著你去拿他要吃的, 玩他想玩的, 在這個階段, 有時我們必須採取主動, 開始跟孩子玩一些他喜歡玩的遊戲, 關鍵是把主動權轉到孩子手中, 而不總是我們對著孩子做些什麼. 這是一個很不容易改變的習慣, 但是, 也是一個我們必須經常提醒自己"要改變"的習慣, 一般情況下, 我們只要把腳步放慢, 把手放開, 看著孩子, 就可以達到退一步的目的了.
舉個例子來說, 當我們把小孩舉起來飛高高, 轉圈圈, 跟他玩的時候, 我們知道小孩玩的很開心, 然後我們必須要停下來退一步, 讓孩子對我們做工, 這是幫助孩子步向更多互動的基本前提, 孩子必須有主動權.
(第四階)
第四個階段, 是社會性的共同解決問題.
一旦小孩能跟我們互動了, 我們就要開始給他一點挑戰, 也就是說, 把互動轉個彎, 讓孩子多走兩步, 在這個時候要記住的事情是: 如何讓我們的挑戰好玩, 有趣, 具引誘力. 有兩個基本的技巧可以用, 那就是: 當個好玩的障礙物, 還有裝傻. 比如說, 孩子在溜滑梯, 他的目標是由滑梯頂到滑梯底, 那麼, 我們可以在半途擋住他, 把自己當成一個障礙物, 孩子必須要用語言或動作跟我們交涉他想做的事, 而我們要做的, 是儘可能的得到不同的溝通循環, 拉長互動, 為共同解決問題做暖身操.
另一個技巧: 裝傻. 例子是, 明知孩子要黃球卻給他白球, 這是一個逼著小孩必須明確告訴我們他要什麼的機會, 也是一個介紹新語言的機會, 問孩子問題, 讓他拓展互動.
通常, 大部分時候, 我們在小孩想要做的事上只能得到極有限的溝通循環, 但是, 假如我們在這之中加入挑戰, 那麼, 很容易就能增加循環的數量, 同時可以拓展孩子的創造力跟增加挫折容忍度, 假如我們依著小孩的興趣設下這些挑戰, 小孩會比較樂意多走一步來達到他的目的.
(第五階)
第五階, 是自發性及有意義的使用語言, 這跟唱名式的字彙及背誦式的語言是非常不同的.
我們必須幫助孩子有意義的使用語言, 基本上, 就是把小孩知道的字彙跟行動及帶感情的事件聯結起來.
這裡的例子是"高"這個字, 動作是把小孩舉起來, 情感是小孩想被舉高拿一樣他想要的玩具, 這三件事情, 是幫助孩子有意義及具意圖使用語言的要素.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在三個地方使用語言, 第一個地方是實像的世界, 比如說, "我要吃飯", 第二, 想像力, "我的鴨寶寶餓了", 最後, 把語言跟情感連在一起. 在這三個地方使用語言的能力具備了以後, 我們才可以自在的與身處的環境交流, 當情感幫助我們穩定自己的時候, 抽象思考及想像力會幫助我們完成學業, 拓展自我.
藉著語言中帶情感的這一面, 我們的孩子可以把訊息跟他的沮喪連接起來, 告訴你說, "不要再鬧我, 我要生氣了!", 而不是整個人關機不理睬你也不跟外界接觸, 帶感情的使用語言, 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第六階)
幼兒發展的第六階, 是邏輯性的整合想法, 並且能夠回答"誰", "是什麼", "什麼時候", "在哪裡", 以及"為什麼"這些問題, 當回答以上這些問題的時候, 我們要幫助他合邏輯的把想法連接起來, 比如說, 小孩告訴你, "下去", 你要問他, "下去哪裡?", "下去滑梯嗎?", 我們必須幫助孩子更有邏輯性, 更明確.
在這個階段, "為什麼"會是最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因為最抽象, 一開始我們要避免問孩子"為什麼"這個問題, 但是, 我們可以開始問"是什麼", "誰", 甚至"在哪裡"這些問題, 最後最後, 問"為什麼"的時候就會到來.
當我們幫助孩子整理他的想法, 幫助他更具邏輯性的時候, 可以給他選項, 不用一直不停的讓小孩選(特別是他完全可以回答我們問的問題時). 一開始, 問孩子他可以自主回答的問題, "現在我們要做什麼?", 或是, "我們要去哪裡?", 如果小孩沒辦法回答, 再給他選擇, "現在要舉高還是舉低?", "我們要去溜滑梯還是坐椅子?", 這樣問的話, 小孩可以幫助我們決定, 而我們幫助小孩聚攏他的念頭, 並且給他一個如何使用這些想法的框架, 美妙的事情是, 很多想法已經在那裡了, 在孩子小小的腦子裡, 我們要做的, 是幫助他表達出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