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9, 2021

泰山崩於前

許多父母都會用哭鬧來形容小孩吵著要買什麼或做什麼時的行為,而且經常,將其視為小孩意圖掌控大人的手段。自閉兒父母也會用哭鬧來形容自己的小孩焦慮失控時的行為,但這兩個「哭鬧」,描述的並非同一種行為,其差何止千里。自閉兒失控時的哭鬧,經常有其不顧後果,甚至不顧自身安全,全面崩塌般的特點。嚴重時彷彿核彈行過,方圓百里,寸草不生。而一般小孩的哭鬧,通常不會升高到不可控制的地步,這兩種「哭鬧」的強度不同,範圍不同,外貌也不同。簡言之,自閉兒的「崩潰哭鬧」,因其本質上的特性,自外於所有一般小孩的哭鬧,當然,這種「自閉症崩潰」也有它獨特的處理方式。

自閉兒日常生活中的崩潰行為,英文書寫為meltdown,而它名符其實的就是一個孩子活生生的在你眼前崩塌,溶化,除了自己的情緒再無法表達任何事情的過程。這類崩潰比一般哭鬧更嚴重,時間更長,也更難處理。除了外型稍有相似,這類崩潰實際上和一般哭鬧大相逕庭,有著完全不同的起因。而且在了解原因之後,你也可以不太困難的預見到它的發生。

自閉兒的崩潰行為有下列四項特點:

1. 不限年齡,換言之並不只發生在小孩身上。自閉症崩潰不僅僅出現在幼兒期,也發生在青少年和成人身上。如果情況無可避免,不論其能力高低,即使社會適應良好的成年人,也會發生崩潰行為。

2. (因壓力而產生的)干擾行為先行。崩潰行為通常有其徵兆,多半開始於不停的重複某些語詞或()動作,也就是不限於喃喃自語的rumblings。這類行為是當事人正在承受壓力的表象之一,它可能是非常明顯的自言自語,也可能是讓你幾乎覺察不到輕聲嘟囔。比如當事人不斷重複:「走了嗎?」或是不斷的拿手掩住耳朵,露出倉皇不安的臉容。

3. 可能伴隨明顯的,示圖平穩自己的行為。坊間多稱為自我刺激行為(stims),比如搖晃身體,前後跺步,擺動手指,或其他顯示出極度焦慮的舉動。這些行為都是當事人用來平穩自己,並且淡化焦慮或感官過度收入的方式。當然也有可能他只是非常開心,我們可以藉著仔細觀察,來釐清其間的差別。

4. 此種崩潰行為並沒有目的,也沒有意圖控制的目標。一般小孩的哭鬧行為通常有其想要控制或改變的人事地物,孩子發現他可以藉由尖叫和哭鬧掌控一些事情,於是他尖叫和哭鬧。然而就自閉症的崩潰行為而言,其目的並非掌控,它甚至不知道它可以改變甚麼,只純然是一場不知道能往哪裡去的崩塌與挫折。

如果不停的喃喃自語是自閉兒崩潰前的徵兆,那麼突然的躲避,近似暴衝的逃跑,或高強度的重覆舉動,就是他崩潰前的警鐘。

潰逃(bolting)多半發生在小孩,或成年但自閉程度較重的大人身上。當這一族群面對超越他能忍受的大量感官收入,壓力,或焦慮來源時,潰逃行為就會發生。當事人會突然暴衝式的逃離現場,不論那個現場是房間,教室,或是排隊的隊伍。由於其暴衝的特性,雖然它是有效的應對方式,但經常造成自身的危險,當事人可能在過程中會受傷,逃跑時也無暇顧及來往的車輛。

在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潰逃行為是對壓力的反應,不是當事人想要操控情況的對策。當一個人連自己的行為都無法控制時他拿什麼來控制你?一般小孩可能意識到某行為會在某情況下造成父母的困擾,於是藉此達到自己的目的,不論是在店裡買個玩具,或踏青時想要大人抱著。但自閉兒通常無法在壓力下讀出他人的心思,從而使用特別的手段操控大人,以遂其志。

自閉症的崩潰行為,一旦到了潰逃或崩塌階段,就回不去了,只能讓它走完。事已至此,多做無益。然而,當孩子處於喃喃自語的階段時,若你夠警覺,那麼你仍然可以預先處理,做一些事情來穩住他,讓他安全。

比如說,如果孩子因為對賣場的聲光不適應而開始退縮,此時快速將他帶到賣場外,就是一種處理方式。如果孩子因為對社交環境不熟悉而焦慮,提供他清楚的規則和指示,給予明白的協助,也足夠讓他平穩的渡過難關。

崩潰行為之所以需要預先處理,主要原因是它可能會對當事雙方造成傷害。許多自閉兒的崩潰行為並非對外,而是對自己的傷害,例如逃跑;擊打牆壁,地板;擊打自己;嘶吼;撞擊頭部等。這對身處其境的人,不論是哪一方,都會帶來恐懼和危險。

若避無可避,你的自閉兒已經崩潰,通常你只能讓這個過程走完。此時,最重要的是你和他的安全。但若你了解崩潰行為的緣由和處理方式,必可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平安渡過這幾十分鐘甚至數小時,繼續走下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