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6, 2011

地板時間(floortime)最簡單也最困難的地方

講題: 跟著小孩的腳步, 同時挑戰孩子, 幫助他在成長階梯上越爬越高.
主講人: Stanley Greenspan


地板時間(floortime)最簡單也最困難的地方是: 面對特殊兒時, 如何真正跟著小孩的腳步, 同時挑戰孩子, 進而幫助他們在情緒, 社交, 及智慧等發展上持續成長.

什麼是真正跟隨小孩的腳步? 也許我在這可以放個次標題, 那就是, 當我們真正跟著小孩的腳步時, 我們不應該事先預測到他的反應, 也不應該"期待到"孩子下一步要做什麼.

假如我們跟一個有語言能力的小孩"作"floortime, 而我們想從他身上得到某個特定的回應, 比如說拿個蘋果或玩具車給他看, 問他, "這是什麼?" 並且期待他回答"車"或"蘋果". 那麼, 這就不是跟著小孩的腳步, 而是我們在引導小孩了.
我 們希望在孩子身上找到的, 是他的創造力跟自發性, 這並不是說, 現在馬上就要跟小孩來個充滿想像力的遊戲, 而是說, 我們想要的是"孩子對另一方"的回應, 假如給小孩蘋果跟梨, 觀察他會選哪一個, 並在感覺到他想要拿蘋果時出言問他, "你要哪一個?" 當他回答"蘋果"時, 我們會因為他選了其中某一個而覺得新鮮, 但是, 在他把手伸向任何一邊之前, 我們都不會知道他到底會選哪一個, 如果很了解這個小孩, 知道他喜歡蘋果遠勝過梨子, 我們也許可以猜到他會選蘋果, 這不要緊, 因為我們不能百分之百確定他的答案, 不論他選梨子香蕉或橘子, 我們都樂於接受. 也就是說, 我們並不是要從小孩那裡"扯出"一個制式反應, 即使他給橘子取了個怪名字, 說"我要那個橘皺果", 我們也無所謂, 搞不好會覺得這個名字很有原創感, 因此, 即使並不正確, 我們也不會糾正他.

所以要點是, 如果你可以百分之百確定小孩的反應, 那麼, 就是你在引導這個小孩, 你在把小孩捏塑成某個樣子, 這是比較記憶式的學習, 而不是由孩子自發的真正學習經驗. 為什麼在floortime中, 我們這麼強調"跟隨小孩的腳步", 特別是要孩子選擇他要的呢? 因為, 特殊兒童(特別是自閉兒)所必須克服的主要困難之一, 就是把他們的意圖(或說他們的愛好, 意念, 願望)跟計劃行動時所需要的動作技巧及步驟連繫起來, 這些動作包括去找, 去拿, 拿給你看.

這些孩子的另一個主要困難是: 當他開始擁有自己的字彙時, 把他腦海中的字眼, 跟他所愛所想所感受到的情緒連接起來.

在情緒這一部分, 我們希望的, 是孩子因為感受到愛而說"愛你", 所以他知道他在說什麼, 而不是照著腳本唸, 或背起來使用, 或因為他從電視上聽到, 或是你叫他說.

回 到蘋果跟梨的選擇, 很多小孩可以從圖片中找出蘋果或車, 但是他們不知道車子是什麼東西. 假如你問他, "哪個是車?" 他沒有辦法從一堆玩具中找出車子, 然後拿來給你看, 然後教你怎麼玩, 我們要的是他真的知道什麼是什麼, 要真正了解字彙的意義, 在用到某個字彙的時候, 我們必須要"帶有情緒及感覺"才行. 也就是說, 因為玩過車也吃過蘋果, 所以我們知道車是什麼蘋果是什麼, 媽媽給你一個蘋果, 你拿到它, 聞一聞, 吃一口, 你覺得很好吃或天呀真難吃然後扔了它, 不論你的反應是什麼, 蘋果對你的意義由此而來.

就 像'媽咪', '愛', 或'分享', 這些字眼一樣, 這些字眼有很多意義, 而這些意義是由過程中感情產生時所帶給你的各種經驗而來, 情感是慢慢建立的, 對這個世界的經歷越多, 字彙所代表的意義就越豐富. 比如'媽咪'這個字的意義, 一開始是抱抱跟親親, 然後是定規矩的人, 也是陪你玩, 帶著你變著花樣瘋的人, 媽咪可能有時讓你覺得有她是世界上最棒的事, 有時讓你覺得有了她你真是生氣, 她有趣又親密, 她會好好保護你... 每個孩子對媽媽都有不同的經驗, 所以每個小孩畫的媽媽都不一樣; 但是以上種種, 只有在真正原創的使用字彙時, 才會發生.

所 以關鍵是, 不要, 絕 對 不 要 , 試圖得到特定的反應. 不要這樣測試, 也不要這樣教導或評斷你的孩子, 你要教孩子的, 是一個更重要的課題, 你在教他把他的念頭(idea)跟情緒(emotion)連接起來, 所以他的想法是有意義的, 你不是在教他蘋果或梨子這個東西, 你在教的是一個更寬闊的課題, 也就是字彙跟觀念是如何開始有意義的, 這有點像教一個人學會釣魚所以他一輩子都有魚吃. 如果你教孩子的是: 每個字彙都有其意義, 那麼你就是在教他怎樣靠自己的經驗在這個世界上學到新的事物, 你並不只是在教他某些特定的技藝.

容我再提醒各位一次: 你應該一直覺得有些新鮮, 而不要試圖從孩子身上得到固定的反應或字彙.

拿 著兩樣東西, 小孩會選哪一樣, 你不應該事先就可以確定, 當然, 你可能會猜到, 但並不能百分之百確定, 如果有一個小孩很喜歡你搔他的肚子, 於是在玩觸覺遊戲的時候你問他, "要癢肚肚嗎?" 他點頭說是, 這並不是不好, 因為你們仍然在互動, 問題是, 你之前就十分確定他的答案會是什麼, 而你也在努力的從他身上得到那個答案, 也就是說, 你在幫助孩子做一個記憶排序的學習, 而不是讓孩子想想他自己, 然後再做決定, 在玩搔癢遊戲的時候, 不管小孩會指他的肚子或腳底要你癢他, 你不應該事先知道他的反應.

即 使是簡單如看左或看右這個行為, 也要試著讓他選擇, 如果你之前就放了一個他毫無例外興趣十足會看的東西在右邊, 所以你知道他一定會往右看, 這完全跟選擇無關, 你是在做一個排序的反應, 你是在建立常規; 對於晚上上床睡覺這種事, 常規是好的, 對於用餐, 個人衛生等等, 規律化也是好的, 但是, 在學習情緒, 社會性, 智慧發展及語言發展的基礎時, 規律化就不太好了. 因此, 不論他只是用姿態表示意願, 或是有意義的運用語言來回答, 不能夠事先確定孩子會給你的反應, 非常重要.

現在讓我們來看幼兒發展的六個里程碑: 調節, 參與及互屬, 有意義及具目地性的一來一往溝通, 可以社交性的共同與人解決問題並持續互動, 扮演遊戲時能夠有意義且具創造性的運用想法, 而後可以合邏輯的把念頭連接起來, 檢視自己的意願來回答"為什麼"並說明原因.

比如說, 把自己的想法跟媽媽的問題連起來.
"你為什麼要出去?"
"因為我想出去玩."

這 些過程, 這些從參與一直到合邏輯的把念頭連接起來的六個過程, 是我們要挑戰孩子, 要從孩子身上扯出來的成果, 某種程度上來說, 我們的確試著控制孩子的情況, 希望他能在成長階梯上越爬越高, 所以, 如果用"森林"這個角度來看, 是的, 我們是在引導孩子, 但是如果以一棵棵的"樹木"來說, 小孩才是領導者. 我們不妨用另一種說法來加深印象, 那就是, 身為一個孩子的照料者或治療師, 在小孩的安全上, 你們是老闆, 在吃東西, 什麼時候上床睡覺, 個人衛生上, 你們也有主導權, 此外, 你們還必須負責為孩子做重要的決定. 但是, 在樹的品種上, 也就是長出來的到底是白楊樹或櫻桃樹, 這些互動及玩耍的內容上, 小孩是永遠的贏家, 而你, 你是一個一直要在成長階梯上, 確定孩子越來越往上的那個人.

因此, 當你跟著小孩的腳步, 比如說放一個紅球在頭上, 手上再拿個藍球, 看孩子會去拿哪一個, 試著介紹左右給他, 試著讓他更親近你, 當你做這些努力, 引誘小孩過來跟你玩的時候, 你期待的是他在成長階梯上可以爬得更高一點, 你在試著得到更多溝通循環, 更複雜的共同社交性解決問題, 或是, 你在試著幫助孩子開始玩扮演遊戲, 在這裡我要強調一點, 那就是, 對一個開始運用自己的想法, 並且"幾乎能夠"或"已經能夠"來回跟你互動的孩子而言, 跟著他的腳步, 不用帶領他也能讓玩耍開始閃閃發光的最好方法之一, 就是想像扮演遊戲.

我認為許多專業同儕及小孩的照料者都不夠重視扮演遊戲這一部分, 因為畢竟, 一旦孩子開始說話了, 他可以告訴你他要果汁而不要花椰菜, 對你來說這的確是全然的狂喜, 於是你便不太能清楚看到下面這件事:
扮 演遊戲, 才是讓孩子能夠更深更廣運用想法及語言的引擎. 由小孩主動, 有意義, 具情感, 生動的與你互動的扮演遊戲, 才是讓一切起飛的引擎, 不論他是一頭兇猛的獅子, 你是母獅或是一隻嚇壞了拼命逃跑的小兔, 你都要想辦法延長對話及增加戲劇性, 扮演遊戲很不容易, 但顯而易見的, 玩扮演遊戲的方法, 就是成為小孩腳本裡的一個角色, 然後不斷的試著加深加廣這個腳本.

當某個照料者或治療師告訴我, "你知道嗎, 他真的沒辦法玩什麼複雜的扮演遊戲", 我給他的建議都是, 好好觀察孩子, 他真正的興趣在哪裡? 他在試著做什麼? 觀察他並挑戰他, 讓你的角色更有趣, 所以這個角色並非一直重複著搬演千篇一律的腳本.

比 如說, 你們開始玩上課的遊戲, 孩子是老師你是學生, 假設他一直翻來覆去的說, "坐好把鉛筆拿出來", 因為他在學校聽到老師這樣說所以他也照樣說, 那麼, 你必須挑戰孩子往前一步, 你也許可以當個調皮的學生, 然後跟老師說, "我的鉛筆不見了, 不見了不見了, 幫我幫我", 這個老師拿了一枝鉛筆給你, "鉛筆在這, 給你, 不要講話", 然後你可以再進一步的玩, "啊! 我的鉛筆又丟了, 又丟了又丟了", 或者, "我要蠟筆, 不要鉛筆, 蠟筆蠟筆", 不管怎樣, 不論你是裝傻或混淆情況, 試著對話, 試著得到更複雜的對話, 你還可以說, "我要用鉛筆畫什麼? 我要用鉛筆幹麻? 我有鉛筆啦! 那現在要幹麻?", 不論你用小小的混亂來製造問題讓孩子解決, 或是你用"我要畫什麼"來延長對話, 你 必 須 增加扮演遊戲的深度及廣度, 所以, 挑戰孩子並不表示你沒有跟著小孩的腳步, 有些人認為跟著小孩的腳步就是做小孩想做的事而不能放太多自己的意見在玩耍中, 但請再想想, 扮演遊戲, 特別是充滿想像力的角色扮演, 甚至僅僅是姿態的互動, 都是要兩個人合作才玩的起來的遊戲.

跟著孩子的腳步, 在小孩感興趣的事情中尋找你的線索, 他在看什麼? 他在玩什麼? 他在做什麼動作? 即使他只是漫無目標的在房間裡晃盪, 這些都是你打開寶盒的鑰匙. 從孩子身上找線索, 然後, 請注意, 然後你要試著擴展它, 試著把這些行為推前一步, 你 一 定 要挑戰孩子多向前一步, 所以你總是在那裡把情況弄混亂一點, 放多些調味料, 丟曲球, 幫助孩子擴展他的視線, 幫助孩子成長, 你 絕 對 不要只放著小孩在某處一遍又一遍重複做著一樣的行為, 不是因為你告訴他, "別再做了!", 而是你的角色讓"重複"變成一個不太可能的事情, 或是你用你的姿態挑戰他停止他的重複.

假如孩子拉你陪他玩同樣的玩法, 比如說, 拉你去幫他拿架子上一個他已經第四次放在那兒的球, 那麼, 你走過去的時候腳突然卡住了, "啊! 我不能動了, 我的腳卡住了, 我很想幫你拿球可是我的腳卡住了, 卡腳卡腳!", 這個勇敢的孩子現在得幫你把腳給拔出來, 然後, 然後你再度開始走的時候又絆到東西跌倒了, "啊! 我摔倒了!", 現在這個孩子得費盡八力的把你給拉起來, 最後你終於走到架子前面幫小孩把球拿下來, 不過在這之中你已經加了五個多出來的步驟. 假如孩子拉著你要你把門打開, 那麼, 突然間門卡住了, 於是你們得去叫媽媽來幫忙, 然後叫奶奶來幫忙, 叫狗狗來幫忙, 最後你們必須說一個神秘的咒語, "打開打開, 打開門"等等, 你持續一直想辦法在起點跟終站之間加入步驟, 於是, 在跟著孩子的腳步時, 你也得到了更多的溝通循環.

記得總是給孩子挑戰, 有時你可以拿自己當個有趣的障礙物, 假如小孩只是漫無目標的在房間裡晃來晃去, 你可以跟他玩"移動柵欄"的遊戲, 用手臂環著他(但是不要碰到他), 所以他可以把你的手臂移上移下. 你也可以爬進一個帳篷, 孩子要爬進來才能抓到你, 或者可以佈置一個障礙物遊戲場, 你們可以跳進球池裡, 盪鞦韆, 做一些孩子喜愛也具備感覺刺激的活動, 於此同時你可以創造出許多, 許多步驟. 在這裡我必須再說一次, 你並不能確定他會先做哪一個後做哪一個, 你能做的是不斷加入一些新鮮感, 總是給小孩選擇, 因此孩子一直做出屬於他自己的反應, 你並沒有在帶領活動, 如果你十分滿意於孩子一直回應出"你要的"反應, 那麼, 現在就把臉上得意的笑容拿掉, 因為你在為小孩做主, 而這絕對是不可以的, 假如一個孩子讓你覺得有些無計可施, 有些費力, 換個角度來看也許是件好事, 因為, 這表示孩子是他自己, 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另一個跟著小孩腳步的關鍵是: 當個非常好的觀察者, 不要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

比 如說, 有個孩子一直反覆來回說, "奶奶, 來. 奶奶, 來. 奶奶, 來", 因為他想確定奶奶會來參加某個家族聚會, 媽媽開始對這個行為不耐煩, 但是因為不確定奶奶會不會來, 她並不想去處理, 媽媽覺得最後要是奶奶沒辦法來的話, 小孩會很沮喪, 而對於這個只有一點點語言的孩子, 她認為只要不理他, 小孩就會忘了這回事; 不過, 這個孩子並沒有停, 於是媽媽不耐煩的大聲吼孩子, "別叫了, 停下來", 媽媽也開始沮喪.

面對一個初具口語的孩子, 覺察到他真正想表達的訊息是非常重要的, 這可以幫助他知道你了解他, 也是一個把重複的語詞導向比較具創意對話的好方法, "奶奶來? 你要奶奶來? 還是奶奶在她家?", "要奶奶來, 要奶奶來", "奶奶來做什麼?", 也許你因為怕奶奶沒辦法來, 小孩會更失望而不想開始這個話題, 不要考慮這個, 讓孩子想像. "奶奶來做什麼?", 如果孩子不知道, 問他, "奶奶來抱抱你? 還是奶奶來睡午覺?", "抱抱", 這時你可以拿些娃娃出來, 讓孩子挑哪個當奶奶, 哪個當小寧或莎莎, 哪個是媽媽, 看孩子能不能開始玩一些扮演遊戲, 如果他不能, 只是反覆的喃喃自語同一句話, 那麼你不妨問他要不要打電話給奶奶, "要, 要", 如果這時候奶奶告訴小寧或莎莎她不能來, 那麼, 我們再開始處理現實, 我們可能必須面對一個哭鬧的孩子, 但是, 他並不是重複在唸同一句話了.

也許孩子會很失望, 人類健康情緒的一種, 可能他會鬧一陣子, 五分鐘半小時甚至一天, 但這是早晚(當他知道奶奶不能來時)都要處理的情緒, 重要的是, 你了解小孩要告訴你什麼, 而幾乎大多時候這都是面對重複性口語最好的解決辦法, 也就是找到重複語言背後的意圖, 了解孩子想要告訴你什麼, 當孩子重複叨唸時, 也許他沒辦法說出什麼合語法的話, 但是, 在他不能解釋給你聽他真正要什麼的時候, 他能做的也只有口語的重複, 這其實是我們每個人會有的行為, 我們在失去一些語言, 或老是擔心記不住事的老人身上, 都可以看到同樣的行為.

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態度來處理肢體的重複行為, 問自己, "孩子想要告訴我什麼?", 在這裡的通則是: 試著附予意義, 試著在看起來沒有頭緒的行為背後找尋意義.

假 如他在晃或跳, 也許他喜歡這樣動身體, 假如他搖晃他的手, 也許搖晃手讓他開心, 也許在做這些事的時候, 孩子的身體裡有興奮的感覺, 也許他腦海裡有音樂所以搖晃雙手, 因此, 加入孩子, 試著對話, "好玩不好玩?" "好玩, 好玩," 一旦你加入他, 一起跳, 一起搖晃雙手, 一起指揮樂團, 一起彈奏音樂, 於是你們在做韻律性的活動, 這時, 你可以把自己當成一個有趣的障礙物, 看看孩子能不能夠因為你的介入做出一些改變, 比如說, 由此變化出遊戲, 把你的手放在他的雙手裡面, 所以在拍手時, 他會拍到你的手, 或者把你的手放在他的手外面, 所以他拍手時會碰到你, 問孩子, "媽媽的手這裡, 還是那裡?".

當你在做這些事的時候, 你會發現更多讓孩子快樂的事, 更多孩子的興趣所在, 總是假設孩子在做的事能帶給他某種程度的滿足, 而我們可以藉著互動讓孩子更接近他的目的, 有些孩子需要很多感覺刺激, 所以我們要帶他去盪鞦韆跳球池溜滑梯, 讓他做些滿足前庭刺激的活動, 同時, 我們也跟著一起玩, 包括韻律活動, 音樂, 遊戲, 等等.

讓我做個總結, 我們今天談的是跟隨小孩的腳步, 仔細的觀察, 試著看到或試著附予你覺得沒有意義的行為某些意圖, 也許孩子做的事並不總是有意義, 但是, 相信我, 大多時候你都可以找到原因.

創 造互動, 在互動的時候, 不要嘗試得到固定的反應, 總是試著給他選擇, 總是努力得到新鮮感, 或是起碼不要事先知道孩子的答案, 假如你之前就知道孩子會給你某個字或某個動作, 那麼, 你就是在帶領孩子, 你在寫他的台詞, 你在控制孩子, 假如你事先不確定孩子會給你的答案, 那麼, 你就是一個真正在跟隨小孩腳步的地板時間人(floortimer), 你必須一直挑戰孩子往前一步, 在成長階梯上爬高一層, 更深的互屬, 更多溝通循環, 更頻繁的共同解決問題, 更專注的想像遊戲, 然後最後, 自發性的, 可以把意念連繫起來合邏輯的跟你聊天.

於此種種發生的同時, 蛋糕上加分的鮮奶油是: 當你這樣跟小孩玩的時候, 你們會得到更多樂趣, 更多, 更多快樂. 是的, 你在教, 你一直在教導孩子, 但是你是在教他整片森林, 而不是一棵一棵的樹木, 謝謝各位.

(Stanley Greenspan, web radio, May 02, 200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