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28, 2011

DIR/floortime職能治療

上課筆記:

-互動時, 成人對孩子的輔助, 要把主力放在: 注意力的共有, 關係的交融, 溝通的彼此轉換.

-即使是成人, 當身處於情緒高張的情況下, 也不具備DIR第一階"維持自身平穩"的能力.

-互動時, 小孩改變, 我們就要跟著改變.

-小孩需要一個互動的同伴來輔助他維持平穩.

-預測, 期待, 視情況調整自己: 這是一條雙向道路.

-當我們對事物開始投入時, 我們的肌張力(muscle tine)會改變, 警醒式反應(alert response)會發生.

-在孩子身上, 當肌張力開始改變, 警醒環境的注意力提高時, 他們會開始對環境做預測, 這個時候, 是你看到孩子"眼睛裡的光芒(gleam in his eyes)"的時候.

-對小孩經驗到的事物, 用你的感官反應來幫他的經驗"多加一層重量".

-跟孩子相處時, 我們能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在孩子"正在做的事情上"加深其感官經驗.

-當我們豐富孩子的感覺經歷時, 觀察孩子是否"更投入"與我們的互屬關係中, 如果沒有, 把步調放慢, 加深注意力分享這一塊.

-經常碰到的問題是: 小孩投入我們跟他的互動, 然後我們過早開始主導情況, 過早開始擴張互動情節(或經驗).

-假如環境中的事物(人)讓我們覺得: 1. 來的太快, 2. 來的無預期; 我們會動手推開該事物(人).

-我們無法將互動帶往其他方向, 無法加寬互動的內容; 這整個經驗必需等到小孩顯現出些微的"對他正在做的事有擴展的意圖"時, 才會發生.

-不要要求小孩給你"正式的社交反應(formal social reaction)"

-互動時, 在你的聲音裡加入旋律, 用你的聲音, 在小孩做的事情上添加重量, 使它有意義.

-例子: 小孩看似無目地的在房間裡晃, 你觀察覺得他好像在找什麼, 於是你跟著他為他"尋找的經驗"加上"聲音", "啊在哪裡?", "在哪裡呢?", "是不是這裡?!", "找到了找到了!!"...
假如他的確是想要找東西, 你會看到他肌張力的改變, 反應的改變, 速度的改變, 假如他不是在找東西, 即使你在他的"行為中"加上了"找東西的重量", 孩子仍然只會在房間裡走來走去; 這個時候, 就回到注意力分享, 不要急著把過程推向某個目的地.

-在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 在加深重量的過程中, 把速度放慢, 因此孩子有時間看明白整個情況.

-聽出孩子話語裡的重點, 將他的經驗連結到這些字眼上, 而後, 再將這些字眼連結回我們的經驗.

-在互動時, 我們經常容易把"情節推動下去", 然而, 我們真正要注意的, 是"情緒(情感)經驗的加深", 如果情緒不深, 經驗會變得片斷而不相連.

-孩子有興趣的事物, 就是注意力分享的事物, 我們必需以這個事物為中心, 製造出黏合彼此情緒的錨.

-圍繞著他們的意圖, 帶情緒的將自己融入事件中.

-在扮演孩子之間的橋樑時, 是我們, 是我們要幫助孩子讀出彼此的意圖.

-孩子身體裡經驗到的感官體驗, 這些知覺上的感受加深了他情緒上的重量, 使他的情緒開始具有個別不同的意義.

-注意我們互動時的速度與節奏, 給孩子的中央神經系統充裕的時間來統合整個經驗.

(Rosemary White, ICDL Annual Meeting, Winter, 201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