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9, 2020

追逐遊戲


追逐遊戲,存在於每一個人的童年中
其形式各有不同,比如紅綠燈,丟手帕,老鷹抓小雞。添加有其他規則的一二三木頭人,以及添加有其他用具的躲避球...等。
一場場難以忘記,充滿喜悅,遍佈緊張,甚至期待,我們每個人小時候的快樂時光。
但追逐遊戲中我們成長的當然不只是跑步的技能,還有觀察能力,反應能力,速度掌控,對人的注意力(啊老鷹在那裡我得在媽媽背後藏好),還有對我來說最珍貴,而你幾乎也只能在這類遊戲裡學到的,面對讓我們心臓狂跳,腸胃翻攪的緊張與害怕時,那獨自面對,與自我調控的能力。

這個體驗的過程,之後將轉化為青少年或成年時,身處險境及危機中,(還可以)鎮定下來處理它的能力。
換言之,追逐,這個發生於親子,手足,友伴,同儕間的遊戲形式,是一個在安全並友愛的情境中,送給長大後的我們的禮物,只是長大後的你已不記得,原來你臨危不太亂,居高不太怕的本事,源於此。
坊間流傳的追逐遊戲只會野放你的孩子,並以基礎的ABA角度批評其惡,我尊重每個人的意見,但深覺應該以DIR發展學派的角度,談談陪伴每個人長大的你追,我跑,以及其無物可取代的價值與做法。
玩遊戲,這個對普通孩子如呼吸般自然的事,對我們的特殊兒,其實並不容易。他不容易投入遊戲,不容易了解規則,也難以在玩耍時,依同伴的作為來調整自己的反應,使遊戲得以繼續。
其中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因其過於敏感的情緒,而爆哭或爆走, 無法調節自己的現象。
對於經常因遊戲中的緊張感而無法投入的孩子,我們可以依下列方法幫助他:
A. 觀察與記錄
首先應該觀察孩子的感官知覺處理特性,之後依其喜好,決定介入的次序與作法,觀察期必須時時注意孩子的做為,反應,與回饋。
而我們介入的目的,在於讓孩子能自行統整感官知覺收入,調節反應,並有效的與外界互動。
自閉兒經常有感覺處理不平衡的問題,建議在分析時,以條列式的方式記錄,比如
-
不喜歡玩遊戲區的器材,一坐上就哭。(對動」的活動敏感)
-
只穿特定質材(款式)的衣服。(觸覺敏感)
-
家裡有人用吹風機就哭。(聽覺敏感)
-
喜歡在床上,沙發上跳。(對動」的活動低敏)
-
喜歡把手指放在眼睛前面移動,盯著看。(對光影低敏)
-
喜歡把自己塞進沙發旁的角落。(對觸覺低敏)
若要更仔細,可再加上何種時間或情況下會有此反應。
B. 施作與調整
在了解孩子感官處理的特性後,便可逐步擬定大致的做法,當判斷孩子有需求時則給予,輸入過多時則降低,但盡量讓孩子認知到,也了解到他當時的感覺,換言之,避免單方面的輸入,務必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了解到自己的感知,進而自行調控,自我穩定,對外界做出適切的反應。
一開始,先拓展出「可與孩子互動的遊戲選項」,暫時先不要玩較有壓迫感的遊戲。遊戲選項則避免玩具,以「人與人互動」的遊戲為主。這類遊戲通常都只需要兩個人完成,最好有一些固定的語言,音樂(歌謠),與動作,幼兒在此類遊戲中可以學到: 如何輪流,如何注意對方,如何由對方的反應中找線索,以及對聲音,語言,表情,行動的模仿。由於這類遊戲均含有行動及旋律,因此很容易能夠依幼兒不同的感官知覺特性設計並調整,孩子通常也喜歡這類符合其感官知覺需求的遊戲。
以下為一些著重「人與人互動」的遊戲
1.
捉迷藏
2.
手指遊戲
3.
木頭人
4.
轉圈圈
5.
丟手帕
6.
騎馬打仗
7.
抓鬼
此時可依循一開始觀察到的幼兒感官知覺特性擬定(選擇)遊戲內容。例如,若小孩喜歡玩自己的手指,則可選擇歌謠(炒蘿蔔,一角兩角)等遊戲,小孩喜歡轉圈,則可選擇城門城門雞蛋糕等遊戲。
C. 遊戲注意事項
在遊戲進行時請注意下列要點
1.
為遊戲命名
因此在玩的時候,孩子會很清楚遊戲的型式,規則,及可能發生情況。
2.
以相同的規則(方式)玩遊戲
因此孩子可預期,也可遵循脈絡。
3.
可重複玩相同遊戲
4.
可允許孩子做變化
玩過許多次之後,可以在遊戲中製造些節奏不同的反應,期待孩子主動將遊戲推前或改變。例如用毯子搖晃小孩並唱歌,之間突然停下來,期待小孩給你反應。
5.
善用暗示
以不同的聲音及肢體語言暗示小孩下一步。
6.
盡可能以相同方式結束每一個遊戲
這個方式可以讓孩子了解遊戲終了的信號,讓他能夠選擇是否要結束遊戲,因此,他可以在不喜歡某種感覺快爆掉時),藉此穩定住自己。
在玩過許多遊戲,孩子也樂在其中,並了解節奏後,可以開始玩追逐遊戲,一開始不要太緊湊,也不要玩太久,此時,孩子應可調控自己,之後,待雙方習慣彼此反應後,即可漸漸延長玩耍的時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